中国植物志
>> 第74卷 >> 菊科 Compositae >> 紫菀属 Aster
2. 正菀组——Sect. Orthomeris A. Gray, Fl, N. Amer. 2: 156, 1841-43, P. P.; Benth et Hook. f., Gen. Pl. 2: 272, 1873, P. P. ; O. Hoffm., Pflanzgenfam. IV——5: 163, 1894, P. P.——Sect. Ageraton Tamamsch., Fl. URSS. 25: 96. 1959.
头状花序通常较小或中等大,多数或少数排列成伞房状或单生于枝端。总苞半球状,倒锥状或管状;总苞片多层或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渐短或与内层等长,膜质或干膜质,有时上部或外层草质。冠毛1层,近等长,或另有外层短毛或短模片。瘦果扁,一面或两面有肋,有时呈多角形。中等大或较大,稀较小草本或灌木。
在东亚植物区系中,本组的种与紫菀组 (Sect. Aster) 不易区别。Kitamura (1959) 曾认为东亚的种是本组与紫菀组的中间类型。后来,Tammaschan 也为这些类型设立了一个组,即 Sect. Ageraton Tamamsch., 后者大致符合于下表中的三脉叶系 (Ser. Ageratoides Kitam.) 而不能包括在中国分布的其他类型。因此,这里依据Grierson (1946) 的意见,仍沿用 A. Gray 的组名。
东风菜属 (Doellingeria),女菀属 (Turczaninowia),莎菀属 (Arctogeron),碱菀属 (Tripolium) 曾经前人合并入此组 (Bentham et Hooker f., Q. Hoffman),但仍以作为独立的属为适宜。